首页 - 美术百科 - 苏肇平

恭喜书画艺术词条创建成功 04:06:55

已收录1112个词条 已浏览845人次 创建词条
苏肇平-美术百科

苏肇平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845
最近更新:2024-11-04
创建者:编辑-韩艳18301336305

苏肇平
845 0

苏肇平,1948年3月生,安徽省萧县人,苏轼31世传人。

  • 中文名: 苏肇平
  • 出生地: 安徽萧县
  • 毕业院校: 安徽大学历史系
  • 出生日期: 1948年
  • 职业: 文物考古,汉石刻画代表性传承人
  • 主要成就: 诗、书、画、印具佳,成果丰硕。出版书画、考古、文学、诗词等专著 8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石刻画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中外名人文 化研究会艺委会学术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苏肇平,1948年3月8日生,安徽省萧县人,苏轼31世传人。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文物考古,博物馆馆长,文博系统研究馆员。主要成就:诗书画印成果丰硕,出版书画、考古、文学、诗词等专著8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石刻画代表性传承人,文博系统研究馆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艺术简介】

苏肇平先生受书画之乡艺术氛围的熏陶,酷爱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文学、史学、考古、鉴赏等。先后从事美术教育,群众文化,文物考古,艺术研究等工作。曾任中学美术教师,文化馆馆长、博物馆馆长,萧龙士艺术陈列馆馆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书画创作基地办公室主任,中国汉画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艺委会学术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石刻画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考古学会、作家协会会员,文博系统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一贯坚持文人的发展取向,其诗、书、画、印俱臻上乘,并在文学、哲学、史学、考古、鉴赏等方面均有较深研究,在书画创作,艺术理论研究,石刻汉画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

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先生着文评价他的书法作品:“有笔墨线条意识,粗与细、大与小、疏与密、枯与润、欹与正、工与拙……矛盾迭出,穷其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用笔轻重缓急显现,抑扬顿挫分明,奔放而不失典雅,跌宕而不失凝重,达到了人品与艺品、情感与形式的统一”。评价他的国画作品: “细腻中有豪放,率野中见含蓄,明艳而不媚俗,清丽而不柔弱,一幅画展现一派景致、一种哲理、一份情思……澄物昧象,情至神出,妙造自然。”

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七套、十套、中国教育频道,香港凤凰、上海卫视、安徽卫视等新闻媒体对其研究成果均作过专题报导。书画作品在《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与画》《中国书画家》《书画艺术》等专业报刊发表。






【艺术履历】

苏肇平自幼酷爱书画。治学严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借鉴姊妹艺术,广泛涉猎,孜孜以求,其书法和绘画均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书法从楷入手,先学褚遂良、颜真卿,后遍临篆、隶、行、草,广涉百家,崇古创新,力求碑帖融合。讲究点划组织,线条律动,气韵通蕴,黑白经营。绘画先工素描,继习油画、版画、水粉画等画种,后专攻国画写意花鸟。作品注重情趣和意境,讲气、讲韵、求趣、求味。

书、画作品皆从传统的锤炼中脱颖出来,形成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国画《香艳皆从苦寒来》《虎山野卉》《春艳》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当代中国花鸟画展;自作《游春》诗书法作品参加“群星奖”,获二等奖等。《周恩来陈毅诗》《杜牧诗》《杜甫诗》《古诗四首》《古诗五首》等书法作品,《金秋》《荷花仙子》《醒春》《秋艳》《秋园》等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书画展览,屡获金、银、铜奖。参加国际文化交流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展出。作品被荷兰、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及国内多家艺术馆、博物馆收藏。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2006’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21世纪世界艺术发展最具贡献奖”等,授予“世界当代书画名人” “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家”,“百名中国书画名家”等荣誉称号。先后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台湾、香港、澳门及荷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书画个展和联展。应邀在安徽大学举办《书画创作与鉴赏》学术讲座。百余幅书画作品、二十余篇书画研究论文在书画专业报刊发表。

出版《苏肇平国画集》《苏肇平书法集》《苏肇平书画艺术》《汉石刻画艺术》《汉画赏识》《萧国史话》《苏肇平诗词文学集》等多部专著。作品和传略辑入《国际现代书法集》《世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20世纪国际现代书画篆刻作品集》《20世纪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作品荟萃》《世界现代美术家大辞典》《国际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书法全集》《中国绘画全集》等数十部大型典籍。




秋来山枫红胜火

文/梁白泉

静轩独坐,览读苏肇平先生书画,渐渐陶醉。洒脱的线条,灵动的笔墨,激昂的情调,深邃的意蕴,分明是他美的追求,心的表露,情的冲动,爱的升腾……

1993年我到安徽大学历史系讲学,他亦在安徽大学举办书画艺术讲座,遂相识相伴。他赠我书画之作,使我钟爱。时隔数载,今又见其近年许多新作,令我惊讶——又一个大的飞跃,大的提高,他在书画艺术创作上成果丰硕,自成一家。

中国书画艺术博大精深,世代为之倾心者数不胜数,然得三味,触真谛,成大器者又有几多?大凡成其“家”者,必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然风格之形成又谈何容易,不少人苦苦追求一生而不能及。苏肇平先生却书、画全能,且皆从传统的锤炼中脱颖出来,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成自一家面目,实在难能可贵。

他的书法崇古创新,力求碑帖融合,其篆、隶、楷、行、草均有独到之处。讲究点画组织、线条律动、气韵通蕴,黑白经营。有笔墨线条意识,粗与细,大与小,疏与密,枯与润、欹与正,工与拙……矛盾迭出,穷其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用笔轻重缓急显现,抑扬顿挫分明,奔放而不失典雅,跌宕而不失凝重。达到了人品与艺品,情感与形式的统一。

他的绘画,先工素描,继习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等画种,后专工国画写意花鸟。作品注重情趣和意境,讲气,讲韵,求趣,求味。细腻中有豪放,率野中见含蓄,明艳而不媚俗,清丽而不柔弱。一幅画展现一派景致,一种哲理,一份情思……澄物昧象,情至神出,妙造自然。

苏肇平先生号山枫,苏轼三十一世传人。他尊崇先祖的遗风,一贯坚持文人的发展取向,其诗、书、画、印俱臻上乘,且在文学、哲学、史学、诗词、考古、鉴赏等方面均有深湛研究。他为人忠厚、温雅、谦诚、豁达,不多言辞,不擅机巧,但他创作思想活跃,感情世界丰富,悟性、灵性俱佳。他现在已近“从心而欲”之年,正处于艺术创造力旺盛的高峰期。时代的滋养,学识的积淀,审美的更新,视野的拓宽,再加上他的聪明和勤奋,他艺术的明天必将进一步展现出灿烂和辉煌。

2003年8月6日于石头城之落花室

梁白泉:中国南京博物院院长,文博专家,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博学笃道写春秋

——苏肇平和他的诗书画印艺术

文/路巨平

苏肇平先生乃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文铺锦绣;诗书画印,自成风格;煮史考古,成果斐然。为他写文章,忐忑,竟怀有口能言手不随之局促。而肇平兄知道我的想法后宽容而自谦地笑道,我涉猎的范围有点杂,勉强算个杂家吧。我说,杂家不得了,淮南王刘安的一部《淮南子》,占了古汉语成语的25%;一部《吕氏春秋》,成了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肇平兄的一纸《萧县赋》,也说尽了萧县的千古风流,万年沧桑。肇平兄大笑道,您说的都是传世巨著,我焉敢比啊!

在我看来,肇平先生确实博学韬衿,独行于道,广涉杂学,亦为通儒。他践履所学,怀纳古今,追求天人合一之境界。与肇平兄相处,能给人一种温意绵绵,纯净敦厚,质朴良善的美好;与肇平兄交谈,既可海阔天空,说古论今,浅唱低吟,又可世事百态,家长里短,人情世故。这种通慧达观的待友之道常使我如饮甘露,如沐春风。他是典型的中国文人雅士形象,乃谦谦君子也。

据苏轼族谱考,苏肇平是苏轼三十一世孙。1980年代我俩因一同参加韩有钊先生画展而结识,一处就是20多年。记得2001年因公务应邀顺访他主政的萧县博物馆,才知道他平生工书法、绘画,喜诗词、金石,而煮史考古,则是本职工作。他带领我们参观了出土时栩栩如生、香气浓郁的清代一品诰命夫人,以及萧县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汉代文物;他在徐楼、祁山窝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把萧县人类居住的历史追溯到10000年以前;他在汉画像石的研究与破译,改写了萧县的书画历史,证明新石器时期艺术开始萌芽,汉代已形成书画高潮……,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汉画学会理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石刻画研究代表性传承人。

前不久,我陪同宿州市老领导杨传玺、拂晓报社原社长宋建国去拜访苏肇平。浏览了他出版的部分著作,有《苏肇平书画集》、《苏肇平书画艺术》、《枫叶·苏肇平诗文集》、《汉石刻画艺术》、《汉画赏识》、《萧县汉墓》、《沉睡的文明》等多部专着;更有大量散文、杂文、评论、考古专论等散落在报刊杂志、网络网刊上,而《萧县赋》、《扶疏园亭考》、《考辩朱陈村》、《台湾记游》等名篇佳作,或深邃,或激越,但都立论准确,考证有据,给人知识,给人启迪。这些专着、专论,夹叙夹议、抑扬结合、点面相偎、动静相宜、娓娓道来,读后令人感奋,令人神往,不忍释卷。

此次相聚,成了神仙会。大家神聊、神侃,不亦快哉!但主题却未离开肇平兄所谓的杂家之说。我以为,他学而不杂,触类旁通,而书法、绘画、金石,本属一类,互助互补,相得益彰。杨传玺笑曰,估计您是按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吧,要不然,哪来那么多时间精力?我嬉戏曰,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说到这里,肇平兄给我们念了他的一首《岁月匆匆》诗:树叶青黄岁月稠,习书作画忘时悠。忽闻子女来家聚,方醒节伦到仲秋。是啊,中秋节到了,子女回家过节,而他却全然不知时令。我调侃说,这可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您很少做家务;二是您太专注学问了。这大概应属后者。

我为肇平兄高兴。作为书法家,观他的书风,可用庄子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来论述,这是许多书家向往的至高妙境,故苏东坡有言无意于佳乃佳耳。肇平兄善笔,其书法作品极富个性,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就像一个人读了很多圣贤书,但却无法融汇成自己的见解。但肇平兄不同,经过40多年的磨砺,遍临碑帖,慢慢揣度,细细打磨,于用笔、结体、章法、墨法中,留舍相济,融挫笼参会之功,终成自家面目于天下。观他写字,时而慢若游云,时而快若生风,收放得体,打通宋唐,直逼古人。他注重谋篇布局,字里行间,气韵生动,酣畅通达,满纸云烟,气势如蛟龙翔舞,呈现出阳刚之气,裹挟着氤氲之情。

肇平兄是一位实力派书家,溯其源,他在钟、张、王、褚、颜、欧、柳、赵、苏、黄、米、蔡等古帖尤下功夫。是啊,集百家之长,积通达之意,入化合之功,才能用笔稳健多变,形态丰满清润,韵味隽永飘逸,犹如春天雨露,盛夏草木,以勃发之势跃然纸上,达到通古识今,雅俗共赏。

肇平兄有两首研习书法的诗,读后可见其内心感悟。一曰《书学有感》:生涩精娴艺趣先,正敧提按气相连。起浮变幻求矛盾,流水行云巧布篇。二曰《挥毫觅机缘》:泼墨挥毫写大千,生风随性觅机缘。招来灵感开微窍,求创奇章万象天。我很喜欢他的这两首诗,他把习书之精髓悟到淋漓尽致!这是遣个人性情、学识、功夫于一体的自省自悟,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和谐点。肇平兄知识有了,功夫有了,天赋和聪慧自不待说。

肇平兄有一幅自诗自书的书法作品《梨园春游》,极富情趣。诗曰:踏青故道久徘徊,初恋梨花意念开。雪海春风熏入醉,常浮倩影梦中来。字里行间充满浓郁的感情。读完这首诗,我感到肇平兄怎么突然浪漫起来了?众所周知,春季一来,黄河故道犹如雪的海洋,那真叫千树万树梨花开。而诗人、书家的笔下,却徘徊在古道一隅,忘却了游人如织,沉浸于初恋梨花的记忆,梦想着心中的倩影。为此我打电话给他,这首诗是写和嫂子的初恋,还是献给梨花仙子的?他哈哈大笑道,您真是联想丰富,这扯哪去了,我这是触景生情,情之所至,意之使然,信手拈来。肇平兄告诉我,游春归来,激情奔涌,展纸研墨,布阵谋篇,提笔挥毫,一挥而就。他说,我将这幅书法作品张于壁案,喝着香茗,品赏着书法,回味着梨园,心里十分惬意,似乎有一股清香从纸上飘出,沁人心脾。嗬!他又陶醉了。于是又即兴作《梨花雨》诗,以记作书时的心境:梨花久恋爱难消,心醉痴痴把色调。欲借砚池深浅色,天工夺巧纸中浇。这两首诗完全反映了他此时的心情,读来感情真挚,格调高雅,用韵准确,平仄工整,是好诗。而他的这幅书法作品,章法严谨,线条灵动,笔法多变、潇洒流畅、感情充沛,可谓无意佳而佳作

我为肇平兄骄傲。他作为画家,我有幸多次身临其境,观其作画。在我的心中,肇平兄总是那么儒雅娴静,看似凡人之貌,却有仙风道骨。他画学修养也极为丰厚,实践运用也极为娴熟,境界高远,思维活跃,使作品的主体性与灵动性浑然天成,形成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他的作品中,能使人看到诗意入画,画意入诗,情系画卷,画卷入情的意境,感受到明心朗月,着手成春的律动。我想肇平兄是一位用心画画的画家,在他的心画中,肯定饱涵着他对大千世界的美丽憧憬,对美好人性的热烈向往。

您看:他的花鸟画作《紫气东来》,灵动若飞,紫燕双双追逐嬉戏,穿行于花红柳绿之中,翘指蓝天的古藤上,簇拥着串串绽放的葛花,散发着沁人肺腑的清香,那浓郁的色彩宛如天上的紫霞,飘落人间,那高雅的情调,让人徜徉在春意盎然的气息之中,煞能醉人。不由人联想起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的诗句。他的山水画《故土寸寸金》、《秋韵》,平远空阔,宽广深邃,层峦叠翠,枫叶如燃。山林间玉阁琼楼,曲江远帆,云雾中隐约可见小桥流水人家;湖面上渔人乘舟撒网,意味无穷,使人产生拳拳赤子心,悠悠家乡情的联想。他有一幅巨制画作《花开四季》,长4.6米,宽1.5米,内容丰富多彩,构图大气磅礴。画面上繁华盛开——姹紫嫣红的牡丹,象征阳春;亭亭玉立的荷花,象征盛夏;傲骨凌霜的菊花,象征深秋;洁白的水仙和傲雪红梅,象征寒冬。自撰题款诗《花开四季》:春夏秋冬四季裁,花期亘古各平台。唯夸画匠超青帝,能命一堂千卉开。 洋洋洒洒,横穿画幅上端。而后他又择巧位钤上了放胆独创胸有成竹鸟语花香得之象外东坡后人等多方朱、白文印章,使整个画面繁花似锦,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穿插隐映,开合得当,构成了一幅春、夏、秋、冬,花开一堂;诗、书、画、印,四绝合璧的巨幅精品力作。

肇平兄绘画功底扎实,他先工素描,涉水彩、水粉、油画,后工国画写意花鸟、山水,偶画人物。他的作品重传统,求新意,重情趣,求意境。题材广泛,构图精巧,笔墨纵横有致,充溢着音乐的旋律和诗词的韵味,把人带进天地祥和,万物晴明,惠风和畅的世界,让人们在欣赏他画作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美好。

肇平兄酷爱绘画,由他最爱的一首《西江月·醉丹青》词,可窥一斑:“ 浓淡干湿求韵,酸甜苦辣无休。执迷艺海不回头,哪管衣宽人瘦。    深探艺源无尽,胸中丘壑常修。世间荣禄不苛求,虽老痴情依旧。” 这充分体现了他醇厚的治学观点和坚贞的艺术态度。

我为肇平兄欢呼!他在诗书画并举的同时酷爱篆刻。古人云,文生于心,器成于手,手主形,心主气。书画摩印之事,心手兼之。知形而不知气则无意,知气而不知形则无法。而肇平兄治印,形气兼备,不失古法又时出新意,他以秦玺、汉印为基,旁涉宋元,兼采清人,赏其印,森森古容,悠悠雅韵,呈傲然之色。

肇平兄有一首五言绝句《印小天地大》,读后可见其痴迷篆刻之心。诗云:琢印久经年,深尝苦乐缘。勿轻方寸小,学问大于天。是的,他在治印时,从不马虎轻率,反复度稿,仔细用刀,在小天地中做大文章,其印作追求高古、苍茫、灵动。特别注重布白,大开大合,大疏大密,力求方寸之间,万千气象,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他在滴水穿石印中,大胆地采用不同质感的线条语言,来交织成一个多彩而统一的印面,在保持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使局部字形更新变异,以回绕拙意来构建、突出个性特色。其中穿的变形,旨在求凸显、求变化,增加视觉冲击力。

肇平兄是个诗人,他写诗,常触景生情,即时吟咏。他去台湾写《宝岛游》、到内蒙古写《草原情》、到海南岛写《天涯海角》、到黑龙江写《冰凌世界》……足之所至,留下记忆。《枫叶·苏肇平诗词》集中,《退休吟》写出了他的豁达开朗,宁静致远,壮心不已的心态,诗云:花开花落几春冬,两鬓如霜耳目聪,身体健康尤未老,晚霞亦有早霞红。而《咏荷塘》则流露出诗人童心未泯,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天趣童真,诗曰:“蜻蜓爱美绕红莲,雨露晶莹叶上旋。锦鲤穿云浮日戏,燕冲点破水中天。在他的笔下,宁静的荷花塘,清澈见底,天光云影,物我合一,天在水中,鱼在云中,紫燕掠水,点破天空,情景交融,妙趣横生。他曾作《夜饮》一诗,新友随缘拜老朋,菇香笋嫩蕨芽青。琼浆畅饮时光贵,滴滴情深乐满庭。这写出了他的真性、真情、真面目,一个质朴厚道,宽厚待人的苏肇平立在大家面前。

苏肇平先生已过花甲之年,但身体好,精气神佳,求知欲强,退休后学开车拿驾照,连电脑都玩得滴溜溜转,甚至会Photoshop,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我发现,肇平兄特点有四:淡然不争的心境;看穿云水的气质;儒雅谦和的胸襟;博学多才的风度。他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在交友中很少树敌,处于上风。性格决定命运,萧县是第一个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在这里,提到苏肇平,人们无不翘起大拇指:他是俺萧县的大文人,书画家,也是个大好人!”

为文到此,我请新华社安徽分社老领导刘谓福先生指教,刘老作为肇平兄老友、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读后甚为赞赏,并赋诗一首,《赠苏肇平先生》,诗云:皖北龙城书画乡,君居翘楚大名扬。诗文逸韵标高雅,书画蕴情引兴长。治印经心通四艺,杂家融会冠群芳。昔时幸得中堂绘,朝夕总增蓬荜光。”

写于20131012日晨

(作者路巨平:新华社安徽新闻信息中心主任)





浑穆得古韵 高妙自成家

——苏肇平书画艺术

文/彭  灏

我从事美编工作多年,职业与爱好让我结识一批高水平书画界朋友。2001年秋一个偶然机会,在京城朋友处见到来自书画艺术之乡萧县的苏肇平先生,他正挥毫以草书作毛泽东《沁园春·雪》丈二巨制,观其运笔真是一种艺术享受。

他驾驭笔墨的能力很强,时而老辣生涩,时而腾跃跌宕,时而回转连绵。慢若游云,快若生风,收放得体,提按自如,笔笔到位。浓淡、干湿、疏密、大小、欹正、枯润、疾涩等矛盾迭出,安顿得体,恰到好处。奇、拙、稚、秀、巧,含于字里行间,气韵生动,酣畅淋漓,满纸云烟,呈现出阳刚磅礴之气势,裹挟有苍润氤氲之情态,蕴含着“钟张”、“羲献”、“褚颜”、“颠素”之神韵。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整个运笔过程跌宕起伏,一气呵成,真乃大家之风范,在场者无不颔首竖指,啧啧赞叹。

之后,我专程登府拜访苏先生。走进他的工作室,我的心为之一震!映入眼帘的是藏书充栋,琳琅满目,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促膝长谈,深感他是位名副其实的学问家,他广涉历史、考古、鉴赏、文学、书画、诗词、篆刻、艺术理论等诸多方面。他不但是高水平的书家,而且是高水平的画家、篆刻家、诗人、文学家、考古鉴赏家等,对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此我与苏先生交往甚密甚笃,对他更有深层的了解。

我为苏先生惋惜,码头太小,局限太多,影响了他事业的发展及才艺的发挥,若处在京城,他定能声名远播。然他本人却说,“若离开书画之乡这块文化沃土的养育,我有可能一事无成”。是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金子放在那里都会发光。

我为苏先生高兴,目前他在书、画、文物研究等方面均已取得丰硕成果。编辑出版有《苏肇平书画集》、《苏肇平书画艺术》、《石刻汉画艺术》、《枫叶·苏肇平诗文集》、《汉画赏识》、《萧县汉墓》等多部专着。他的艺术成果和工作业绩已被社会公认。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十套、教育频道、华人频道、香港凤凰、安徽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摄制播放了他的专题节目。他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安徽创作基地办公室主任,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艺委会学术委员,中国汉画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馆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石刻画研究代表性传承人,文博专业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无论事业和艺术,若能精通一门已经不易,然苏先生能在多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取得显着成果,实属不易,非一般人所能及。探究起来,他有诸多惊人之处:首先,他做事用心。凡是他喜欢做的事,一旦认准,百分投入,锲而不舍,不骄不躁。其次,他持之以恒,争分夺秒,白日潜心历史考古研究,闲暇写诗词作文章,晚上操毫面壁,作书绘画,睡前醒后便是读书,形成了不看书睡不着的习惯。更使我惊奇的是他每天睡眠时间从未超过六小时,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废寝忘食。其三,他做学问态度严谨,且悟性高,肯钻研,爱思索,多推敲,悟其理,明其本,寻其奥妙,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其四,他求知欲强,涉猎广泛,知识面宽。从多门类、多学科中寻求知识,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知识的涉取。其五,他有较高的天赋。天资聪慧,有灵感和灵气。其六,他有一颗平常心,为人谦和。成绩面前从不张扬,从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功名利禄,默默耕耘,乐于奉献,只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苏先生书法功力深厚。书法评论家管敬泽先生着文说“当今书家,分为展览型书家,实力派书家。前一种,为迎合展览,将一幅作品反复练习,甚至有抄袭别人获奖作品之举;后一种,则不为时风左右,善于深入传统,锤炼自己的笔墨语言。不善学者,徒得其形,神采全无;善学者,从前人经典中探寻自己所需信息,上溯源头”。苏先生显然是属于后者,是一位实力派书家,是善学者。他文史艺理皆通,诗书画印俱佳,五十多年来神游碑帖,临池不辍,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于甲金简帛中汲取古人精华,于篆隶行楷中锤炼自己功力。师传统而不为传统所拘,法古人而不做古人之奴,没有矫揉造作的俗气,唯有沉下心来孜孜不倦做学问。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创变,功力与性情,实用与创作,学养与艺术等,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传统中获得感受和营养,从生活中引发灵感和激情,在自如轻松、坦坦荡荡中书写情怀,形成阳刚大气、平和中庸、刚柔相济,风韵俊逸的独特书风。

其草书,个性突出,有力度、有节奏、有气韵、有变化、有情的冲动,有意的升华,洋洋洒洒,字里行间蕴藏着吞吐大荒、思接千载的才情,流露出一股容天地万物于胸中的豪气,似生命状态的写照,似万物形骸的生发。

其金文,用笔得古法,缓延深邃,朴实无华,创新有传承,化境有规律。手法新颖,结体端庄,语言独具,加以典雅有致的行书款识,疏淡之中又得以密集和贯穿,相让相承,和谐统一。有意蕴,有深度,别有一番怡情雅致,展现一派正大气象。

其隶书,用笔沉着、稳健、清丽、朴茂,点画之中藏头、护尾、波折,笔墨厚实,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骨架开张造就形体伟岸,法度森严可窥深远意境,浑穆典雅,烘足庙堂气象。

书法是抽象的线条艺术,线条是贯穿宇宙和心灵的线。心手两忘,物我俱化,个人精神天地与自然宇宙空间融会为一,是书家的至高境界。苏先生已入此境界,这番艺术造化,纯出于他淡然不争的心境,看穿云水的风度,儒雅谦和的胸襟。使他待人接物、作书、绘画、吟诗、制印……不激、不厉、不惊、不躁、不争、不怨,一派君子气度。他挥毫不是单纯的写字、描摹,而是独具匠心,写自己的字,出神入化,畅其神,抒其情,释其意,求其韵。人有气则有生命,断气便成僵尸。字亦如此,品苏先生的书法作品,仿佛笔笔有生命,字字皆鲜活。谋篇、结体、布白中蕴含着各种姿态和神情,坐卧俯仰,喜怒哀乐;蕴含着修养、学识、气质、功夫。仿佛字里有画,字里有舞;字里有歌,字里有乐;字里有文,字里有诗,气象高妙,耐人品味和咀嚼。

苏先生的国画作品独具特色。古雅苍秀,境界高远,情神俱佳,趣味无穷,以多彩的笔墨语言,形成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取向小写意花鸟,胸有“大花鸟”意识。画作不是浅层的肖似,而是表现鲜活的生命和内在的律动;注重体现精神世界,通过笔墨表达对事物的所感所悟,为画作注入丰富的情感色彩,达到画中有情,画中有意,画中有诗;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对自然、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热爱和赞美,体现学识和修养,增加作品的知识、技术、艺术含量;注重对立统一关系的处理,善于制造矛盾,统一矛盾,将比对、映照、对立、和谐等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有力提高了作品的视觉效果;注重以线入画,突出“写”字,讲究笔法变化,轻松、灵动、飘逸、凝重,老道,刚柔相济,着力展现画面中线条的魅力。

画为心物熔冶的结晶,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苏先生的画作来源于大自然,升华于艺术修养,透露出他对大自然的由衷把握。他善取其神、取其意、取其巧、取其拙、取其怪。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把作画看成是写文章、作诗词,只不过写文章、作诗词是用文字作艺术语言,而绘画是用笔墨作艺术语言罢了。他近年探索性的作品追求“大视野”、“大境界”、“大语言意识”,注重表达客体生命,主体人文精神,高扬社会正能量。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宽泛,在形式上着意探索花鸟画与山水画的结合,工笔与写意的结合,泼墨与色彩的结合,使作品既有花鸟画的本质,又有山水画的成因,在花鸟和山水间独辟一条蹊径。他的画作《烂漫秋色》、《虎山野卉》等就跳出原花鸟画的小圈子,走向“大花鸟”,是从直观形象的摹写,跃升到对生命的赞颂,从生理的境界进入心理的思维,再到最高心境的升华,使画作的内涵更丰富,意境更高远。

欣赏苏先生的画作可知他作画多以线作骨,以墨、色作肉,点、线、面、体安顿合理,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对比强烈,轻重分明,给人视觉的冲击力。用墨用色全为画作的主题服务,为画面的意蕴服务。以线、墨、色相辉映的灿然与清新作为感情色彩的渲染,使客体在形神兼备中蕴含着生动的气韵和意境,荡漾着蓬勃生机和鲜活的生命。读他的画作就似读一篇华丽文章,颂一首抒情诗词,听一首悠扬歌曲,或清淡、或浓重、或饱满、或明快。清新而润泽,明丽且沉稳,豪放而精微,娴熟而不浮滑,悦目而不媚俗。意境深邃,耐人寻味。既见功力,又见修养,含大自然之趣,具文人画之品。

苏先生是位多才多艺且又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实力派艺术家,有丰厚的文学修养作底蕴,有深博的艺术修养作依托,很富发展空间和潜力,相信他的书画水平一定会有更大的飞跃,会取得更加瞩目的成绩。

2010年10月于北京





去俗求雅 根深源长

——苏肇平艺术识之

文/蒋连碪

多年来,余案头有意无意总是开着电视机,一因寂寞,二为偶得。一天,正埋首创作,忽然传来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掷笔注目荧屏,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我的同学苏肇平正指着刚出土的一幅幅石刻汉画,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之后,他在央视一套、三套、四套、七套、十套、教育频道频频露面,“书画传奇”、“香尸秘案”……俨然成了新闻人物。每次银屏谋面,都使我往事触起,浮想联翩。

凤凰山下、龙湖之畔我和肇平君相识于安徽萧县师范。一天,我信步临班窗前,见一同学握刀弄石,是在刻章;又一天,我再留意窗下,见他执排笔写美术字;再见他,写生、画素描、临字帖……他就是苏肇平,我初识的苏肇平。之后,我们成了好朋友,每到星期天,常背着画夹、捧着画板留连于松柏苍翠的凤山坡、嬉戏于花红似火的石榴园、挥汗于古萧八景之一的圣泉寺、痴情于龙湖之畔的荷花池……点与面、干与湿、浓与淡,洒落其间,郊游采风成了我俩习画的大课堂。画累了便席地仰卧、头枕着胳膊,听蛙唱、看燕舞,动情处肇平不时跳起,捉蝴蝶、抓蜻蜓、采莲、摘花,并制成鲜活的标本,于是一幅幅写生小品出现在他的课桌、案头。扑捉生动的现实情景,从细处出发,精心刻划景物的形象和特征,进而形成画家的创作研究,使浓厚的生活气息成为绘画艺术语言。肇平君的画作线条讲究造型,得心应手,笔墨洒脱淋漓,正源与此。

文化革命将正常的读书、学画、练字的学校变得不不正常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充满火药味的批斗会……美术老师成了首批黑帮分子,我和肇平君是他们悉心培养的书画尖子,自然也就成了封资修的苗子。停课闹革命,史无前例,我和肇平君每天提着石灰桶、浆糊桶、油漆桶发挥所学之长,写标语、画漫画。斑驳的大字报层层剥落,我和肇平君从中挑些泥浆少,空白多的费大字报,躲到没人注意的学校小礼堂角落,练起了毛笔字,恐扣“白专”帽子,为掩人耳目,开始写毛主席诗词,后来趁大多数人都去大串联,我们就临起了帖,背起了《草诀歌》,日复一日,渐觉心开。功夫不负有心人,运动升格至“红海洋”时,我们竟成了颇有名气的画毛主席油画像、写毛主席语录的主笔。那时,县城内毛主席巨幅油画像、大街上显眼处的毛主席语录,大多数是我们所画、所写。我们整日起早摸黑、南写北画,学中练、练中学,使理论与实践得到充分结合。我们都是由素描、水彩、水粉、油画一步一个脚印跟随赵宗基、郑正两位老师循序渐进而学,打下了深厚的素描、油画基础和造型能力,基本功如是。时日旷久的“忠字化”, 无疑给我们带来一个终生难遇的环境和条件,为我们日后的书画生涯垫上一块基石,铺上一层沃土,创造了练字习画的契机。我们可以大言无愧地说,那段时间的实践要比上几年大学提高的还要快。

人常说“命运”,我理解“命”为客观因素,“运”为主观因素。

“阔别萧师奔四方,似是鸿鹄戏云翔”,毕业后,我和肇平君均因“会画画”,鬼使神差般的被分配到同一个县的文化馆工作。“破四旧”的遗韵将我俩挤到图书馆的一个角落搭铺而安。室内一排排书架,一摞摞图书,虽布满了灰尘,却各类书籍应有尽有。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俩除去工作(写字、画画、办展览),就是吃豆渣,啃书本,尽管生活条件艰苦,然我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其乐无穷。

时值筹办“万岁馆”,即伟大领袖毛主席生平伟绩展览,我俩又被分配到绘画组。肇平君善动脑,爱用功,被同仁们赞誉有加。

一天,肇平君跳过“忠字舞”,就操起画笔,绘制展板上的画面,不顾腰酸腿疼,不顾蚊蝇叮咬,一抹颜料,一抹汗,活脱脱一个敬业者。我侧目一怔,他的未婚妻荣民已在背后站了不知多久,唯恐打扰,未肯启唇。我急忙提示,肇平君才搓着双手站起,幸福的无奈,多情的歉意。此情此景至今仍定格于我的记忆中。

乘“侯王建议”之风,我俩同时调回萧县。拨乱反正后,萧县选拔首批文化专职干部,我和肇平君又列其中。古汴河南岸的马井小镇是他出生、熟业、兴家之地,更是他潜心研修书画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地方,不求闻达,寡有人识,可谓“十年磨一剑”。经费捉襟见肘,旧报纸、黄草纸、包装纸、劣质宣纸,先在其上练画,再在画上写小字,然后再在小字上练大字,外行人不理解,内行人作佳话。“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艺术是精神大于物质的。这是当今一些艺术天地处于失重、太过执着于物质的艺术家无法理解的。由此更可知肇平君这段生活在他日后艺术生涯中的分量和价值。

十六岁与肇平君相识,六十岁相知。在他欲撷书画作品成集付梓之时收到他书法绘画书稿小样,嘱我赘言。

“不画画不是画家,光画画也不是画家”。面对肇平君作品,晓其创作态度,更能理解此语真谛。他书中、画中那飞动的线条、交融的墨色无不渗透着他对大千景象的情与爱,无不激荡着他那天生的聪明和灵性,无不体现出自然万物的生命和生机。他善于汲取前人精华,直窥古人。他善于撷取大自然及生活瞬间片断,并能使之在自己心灵上得到融化,生发出具有生命、具有神韵的艺术作品,给人以欣悦,给人以呼唤,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正是其艺术创造上天赋与才华的显现。没有作者灵魂的作品便没有生命力,这也是画家与画匠的根本区别。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积累和提炼,加之修养及各类姊妹艺术的积淀,组成一个艺术家之“质”。永葆青春,充满活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是艺术家难得和一向追求的,这是肇平君书画之源,作品之根。手捧肇平君的作品,让我远别了现代社会的喧嚣及浮躁,分享了其笔下的乐趣,向音符一样的点线欢蹦乱跳,顾盼有情,在这特有的土地里,他不仅仅追求题材内容和表现对象的幽默夸张及效果对比,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体立意,看得出其作品是在生活中扑捉、在知识中升华的,感觉到其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力。作品《秋园》,立意新奇,手法拟人,构图简洁空灵,线条虚实相生。蔚蓝的天空,嬉戏的山雀,缠绵的枯藤,茂盛的层林,满枝的硕果,火红的枫叶,好一派深秋迷人的景象、自由祥和的气氛、美丽富饶的家园。那情、那韵,似歌、如诗。体现了作者的情怀和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

“孰业有专功”“孰”字是业者的灵魂,若得孰字真谛,必备深邃,广博无垠的修养境界,必备知识、技艺丰硕的积累。那需要时空的历练,那需要坚毅、正直、耐心的思想和意志。充满气质、个性和风格别具的作品代表着作者赋予感人的精神情愫和宇宙观。肇平君的作品之所以近年对社会有着强劲的影响力和冲击力,首先是他对作品高标准的要求,再之是其对作品的文学性和哲理性的要求。《寒香图》中仅画水仙和茶花。水仙花簇簇铺地,貌不惊人,却冰肌玉骨,静静有君子之风,翩翩有仙子之气;山茶花,枝干曲曲遒劲,铁骨铮铮,相互攀衔,直插巨石之上,迎风傲雪,昂首怒放,尽情展艳洒香。作者借歌颂山茶花的顽强精神、坚贞气质,也透露出本身的文学修养、艺术造诣和高扬的情调。

“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于心力也。”(文心雕龙·神思)修养越博深,其动力越强。肇平君几十年的文化、文博生涯给其奠定了根深蒂固的基础,这方面是他人不可比拟的。

肇平君书法涉猎甚广,尤善行草。最能体现作者气质、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当选行草书。

行草人们喜欢摹仿、欣赏,历代都有先趋者,王羲之、张旭、米芾、苏轼等等,都有该体经典作品历世不衰,晋代“二王”兴盛的草书已一千九百余年了。《草诀歌》开篇曰:“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为善书者···我恒诺:“骨劲气足,力透纸背”。“宁方勿园,方不中矩,园不负规,方中有园,园中含方”,“串连成章,迷中布阵”。肇平君的作品恰到好处的抓住以上几点,“方引君入瓮,瓮破思迁”。气度幽狭,计量小境界者既不敢为,也不能为之。读肇平君的书作《周恩来樱花、陈毅幽兰诗》、《自作游春诗》、《苏轼南柯子·湖景诗》便可窥其一斑。其章法严谨,结字合理,点画有素,行笔自如,线条流畅,提按得体,左顾右盼,洋洋洒洒,气韵生动,一气呵成。作者情感注入点画之中,若高山坠石,若惊蛇入草,若鸿鹄击空,若游龙入水,仿佛点线都具有生命,鲜活于纸上。体现了作者的境界、气质和修养。

妙款一字值千金,行家里手每审作品先看款、后看内容,评价作者的综合素质往往以款取貌。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款识是书、画、印的突出特点,西方绘画没有,庸笔俗墨者往往画蛇添足。综览肇平君的作品书与画相得益彰,其功底突兀于款识中。观其作品之款不分穷、富皆能成为有机之范。书法《吉祥·福寿联》款题中间,形式新颖,别具一格;《回车·负荆联》穷款,一反常规,仅题名款于上部,更显格调高雅。《李白·夜宿山寺》款题两行,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国画《春艳》款题多行,与画面形成呼应,珠联璧合,恰到好处;《苦恋金秋》长款双行,既增加了画面气氛,又使画面得以平衡。

当今,一些绘画作品乏人视觉,倒人胃口,将读者置于被动状态。肇平君的画作却能让人瞩目不离,反复揣摩分析,让读者进入思维状态,刺激其神智,或问惑,或追索。让读者处于主动应是肇平君的衷心吧!国画《贪得清香不畏寒》,他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画面,梅花凌寒怒放,鸟儿痴醉贪婪。遂让人联想起北宋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唐代黄蘖“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诗句。鸟贪寒香,何况人乎!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寄寓某种哲理,及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是作者品德,修养的流露,精神、情操的体现。

人们常说“作品”、“人品”。作品若给人以精神损伤是为侵犯,何谈人品。肇平君书画给人悦心赏目,让人遐想,直接反映他的人品。肇平君司命人品修养于作品,与人同轨,是我几十年相识相知的证词。

我国的书画艺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然画像石雕铸的史实,将永为不败的奇葩,它不仅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当时社会,更值得赞叹的是传统艺术极强的生命力,从古到今熠熠生辉,以独特的形态语言,传递着各类美的观念和艺术信息。肇平君从事文博工作几十年,尤以汉画研究潜心与力为,被推举为中国汉画学会理事,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石刻画代表性传承人。他澄怀的“感悟”自然而然熔铸于自己的作品中,他那驰毫骤墨,激电盘龙的笔墨成了激水之石,其阳刚、质朴、粗拙和横向的张力,加上他笔墨的灵性,物像的鲜活,结构的自由,可谓古今交融,物我两忘,别具天趣。

“自未生,以有生,自有生,以尽于生”。我与肇平君形式上将同步“退休”,恰是我俩之情一同步之始。




山枫似火 承露迎曦

文/穆孝天

苏肇平是书画艺术之乡--安徽省萧县人,他在合肥举办书画展览时,吾与之相识。他是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在书画、篆刻、诗词、文学、考古、鉴赏等方面均有颇深研究,他为人谦和,我们又都在文博战线工作,于是成了忘年交。

苏肇平的书画使我耳目一新,均有独到之处,能用自己的艺术语言直抒胸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其书法由楷入手,先习褚遂良、又写颜真卿,后遍临诸家,以古人规矩开自家生面,真、草、隶、篆、行各体均擅,尤以行草见长。他注重线条、笔墨的运用,具有较强的造形意识,点与线牵擎顾盼,推抱互为;字与字,行与行,互争互抢,互辑互让,牵丝映带,起承转合,气韵贯通。苍茫、疏淡、酣畅,其情、其志、其力、其韵,奔汇于笔下,洋洋洒洒,淋漓酣畅,似行云流水,如惊蛇入草。由线条的组合变化,产生出虚灵空间和优美意境。这空间、这意境,其中有力度、有节奏、有律动、有情态、有意趣;如同诗、如同画、如同舞、如同乐;令人惊奇、激动、振奋、感叹,仿佛每一点划都具有生命。俯仰顾盼,栩栩如生,字里行间饱含了思想、情调,充满了灵动、生机,显露了气质、学养,呈现出洒脱、高古的艺术风貌。

他的书法小品“春花秋实,“见贤思齐”,“无酒亦醉”等字数虽少,却变幻无穷,干湿浓淡,藏露方园,浑厚空灵……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小作品赋有丰富内涵。他的巨幅作品“琵琶行”,“赤壁赋”等洋洋数百言,一气呵成,时而奔放,时而沉稳,时而生涩,正如《琵琶行》之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感情伴着诗意走,线条随着感情发,笔笔含情,字字珠玑,笔画中流露出他情的冲动,意的深沉。

在绘画上,他工素描,旁及油画、版画、水粉等画种,后专工国画写意花鸟。作品重传统,求新意,重情趣,求意境。观赏他的画,可领略其思想境界,学识修养,文化情结,气韵才情。肆笔而成纵横,顺物以造气势,胸有成竹,随心生发。色彩清丽而雅致,笔墨潇洒且凝重,神采飞扬,俨然天成。笔法灵动而不拘于形似,造形变化而不违物象。画外有画,经纬分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心有灵犀而发于笔端,胸有悟性而显露才情。用笔、用墨、用色考究,浓、淡、干、湿;点、线、面、体,通盘把握。平实中充溢着生命活力,笔墨中展现着浓郁情趣。每幅作品都体现着他绘画艺术的雄厚实力。

他近年来探索性的作品,多寻求山水画与花鸟画的巧妙结合,即所谓的“大花鸟”,既有山水画的成分,又不失花鸟画的特色。在山水与花鸟的融合上,另辟一条蹊径,走出了一条新路。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构图精巧,笔墨纵横有致,具有音乐的旋律,诗词的境界。

他的“颂春曲”:雀儿展翅嬉戏于枝头,柳条吐出嫩绿的新芽,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蜂嗡嗡,蝶匆匆,整个画面洋溢着浓郁的春天气息。他的山水画“故土寸寸金”、“秋韵”:有碧水蓝天,青山红叶,曲江远帆,玉阁琼楼。云雾中隐约可见小桥、流水、人家,渔人驾舟撒网,牧童在牛背上悠然吹笛,更显得诗意朦胧,耐人寻味。他的花鸟画“斓漫秋色”:丛林掩映,万木争辉,游客摩肩。菊花怒放于山坡,红果满挂于枝头,枫叶似火,残阳如血,好一派深秋景象,具有清新、高雅、情浓的艺术特色。

苏肇平先生多才多艺,除擅书法、绘画外,在诗文、篆刻、艺术史论等方面亦有较深的研究。他爱写诗、文,常触景生情。他的《咏荷塘》诗:“蜻蜓爱美绕红莲,雨露晶莹叶上旋。锦鲤穿云浮日戏,燕冲点破水中天。”这蜻蜓、雨露、锦鲤、紫燕,有动、有静,有光、有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红鲤穿云浮日戏,燕冲点破水中天”,更是神来妙笔,奇绝佳句。宁静的荷花塘,清澈见底,天光云影,美幻无穷,天似在水中,鱼似在云中,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他到皖南写《江南春》;到长城写《北国情》;去泰山填《长相思》;去宝岛写《台湾行》……他的诗、文多以妙笔传神,多以情趣动人。

他爱篆刻。在他的刀下,柔石、砖块都成了艺术品。他有一首写篆刻的短诗,可知其追求。“琢印久经年,深尝苦乐缘。不敢轻方寸,学问大于天。”他在小天地中做大文章。其印追求高古、苍茫、灵动,注重布白,大开大合,大疏大密。

苏肇平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艺术家,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对艺术怀有痴情。追求广泛潜力在,功夫深处必得道,相信他不久还会取得更大的艺术成果。

1996年68日于合肥

穆孝天,文博系统研究员,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会员。

词条图集

  • 绘画作品10

  • 书法作品15

参考资料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美术百科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美术百科网的价值判断。美术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artpc.cn。

京ICP备2023019024号-1 Copyright 2018-2028

ARTPC.CN版权所有

隐私政策     使用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