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资讯 - 详情

帛画情怀——现代帛画的开拓者穆益林

来源:美术百科网 发布时间:2019.05.30
2080 0






穆益林上海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美术-帛画”代表性传承人。1944年出生于上海,1966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中国画纸本作品曾获全国二等奖、优秀创作奖,中国文化部国际中国画展一等奖,与陆俨少并获上海美术大展一等奖。作品被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上海美协、上海美术馆、武汉革命博物馆、乌鲁木齐博物馆、湖州博物馆、石家庄美术馆、嘉兴画院等收藏以及作为国礼由政府礼赠前南斯拉夫总统。自1983年以来,致力于中国古老帛画的继承与研究,发掘和利用帛的优异性能,创造出独特的现代帛画艺术,使帛画重新回到人们身边。2012年起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山西、河北等省会城市和故乡嘉兴的美术馆和新疆、湖州博物馆以及米兰世博会举办帛画艺术巡回展和帛画国内国际论坛、德国慕尼黑大学《色彩的呼唤》帛画主题音乐会和帛画作品展、天安门广场大屏幕帛画展播、美国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幕帛画展播等,把帛画弘扬传播于各地,为中国帛画在现代国际画坛上弘扬传播和重铸辉煌正作出贡献。




《中国年NO.2》帛画



帛画,就是画在绢、纺、绫、绉、纱、绸等未经染色织绣的素色丝织物上的绘画。从在洛阳东郊商墓里考古发现丝织物残片上有绘画痕迹至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自商代至西晋的近2000年里,帛画是中国画的唯一画种。


考古发现吐鲁番的西晋古墓中开始出现纸上绘画,但晋、隋、唐、宋的近800年里,中国画的主体依然在绢帛上作画。历史告诉今人,中国画原先就是帛画。


西方在史前以壁画、雕塑、雕刻等与建筑相关的固定材质上的艺术谱写文明史时,中国帛画已在轻质可携的丝绸上用灿烂的色彩为人类文明史创造过几个时代的辉煌,现存的楚汉帛画至今享誉世界,丝绸之路上的帛画在博物馆里向人们印证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昔日辉煌。帛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史前至今的文化瑰宝。




《荷塘印象NO.17-绿霞》帛画



古代帛画曾遍布神州南北各民族地区。从1942年至1997年间,在湖南省长沙、河南省洛阳、甘肃省武威、新疆吐鲁番、山东省临沂、湖北省江陵、青海省都兰、广东省广州墓、吉林省吉林考古都发现、出土过帛画或帛画残片。即使因气候、水土的不同及墓葬保存条件不同而在江南丝绸之府等其他地区尚未考古发现帛画,但能根据曾经的城乡繁华估测当时帛画在文化生活中的存在。


晋代之后画家们把在帛画上创制的理念、形制、工具与颜料、技法、法度等转移到纸上绘画,同时,帛画以绢本卷轴画为主的形制传予后世。


宋代之后,以“水墨为上”的文人画理念逐渐主导中国画坛,宣纸的造纸工艺迅速发展更为水墨画的普及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材质基础,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采用纸上水墨的绘画形式,绢帛绘画逐渐沦落为宣纸水墨画的辅助画种。清代后期至改革开放的100多年里,画家在外患内乱的动荡之中无法静心精工细作地创作,帛画进一步衰落乃至式微。水墨写意的画风日渐流行促使宣纸水墨画笔墨理论的总结完善和水墨技法的空前发展,中国的宣纸水墨画完成了独立完整绘画体系的架构。自此宣纸水墨画作为中国画的形象亮相于世界画坛,导致人们误以为中国画只是宣纸水墨画,忽视了承载着中国三千多年文化的帛画。





《闹元宵》帛画



改革开放后中国画迎来了崭新的时代。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11月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远接古代帛画之脉、重铸帛画现代辉煌的时代到了,帛画复兴成为时代的呼唤和民众审美的需要。帛画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身份在上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获得政府的保护,帛画代表性传承人穆益林的现代帛画在国内外巡展交流和世博会上频频亮相,国家文化部门的领导多次强调对复兴弘扬帛画的支持,各地帛画论坛和研讨会引起学术界、艺术同道和公众的关注。从三千年前走来的中国帛画进入了发展的盛世时期。


穆益林先生矢志不渝地努力发掘帛画传统,自一九八三年以来闭门潜心传承研究这种几乎失传的绘画品种,探索创作现代帛画,于2012年应中国国家画院邀请举办帛画展正式全面亮相。2012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向媒体介绍:“很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个方面就是,本来在二十多年、三十年以前,他就是我们中国非常著名的水墨画家,很著名的。但是他当时为了探索、为了把帛画在今天通过发掘之后能够延续下来进一步的弘扬,他放弃了原先很熟悉的、很擅长的、已经取得很高成绩的传统的水墨画,来探索帛画艺术,这种保护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值得我们非常敬佩”。2014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先生生向媒体强调:“最可贵的是他这种对我们中国悠久、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挖掘、研究、保护和提高,让世人看到了已经被淡忘的画种。通过他的努力让人们知道了在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里还有这么一种非常有特点的、艺术水平极高、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画种,很可贵。”邵大箴先生曾在穆益林帛画艺术展前言中说:“他的艺术成就远不在对古代帛画技法的研究上,而主要表现在帛画创新探索成果。”穆先生深知古老帛画的复兴必须努力“以古开今”,使帛画显现出其他画种无法比肩的特质才能以独特艺术画种的身份屹立于世界。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掌握丝绸的透叠性、折光性和高饱和度的材质特点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了能随着观赏角度和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画面的色彩与图形变化莫测的奇异效果。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从题材、技法品种和表现语言方面拓展帛画的表现范畴,使之不仅能自如地采用工笔、写意、没骨等方法描写人物、花鸟、山水,更从现代审美意识出发,广泛地从其他民族传统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并发挥艺术创造中应有的潜意识功能,在缜密构思的“有意”和偶然效果的“无意”之间,在具象、抽象、意象语言的交错运用中,驰骋自己的才能,享受艺术探索的无限乐趣,创造出许多以色彩饱和度为特点的、富有强烈艺术表现力的现代帛画佳作。





《丝路风情卷三——孔雀河的春天》帛画




穆益林先生能有很好的专业能力取得现代帛画的开拓性成果,与其毕业于云集名家大师的上海美专有关。他的成功归功于吴大羽、张充仁、颜文樑、李咏森、沈之瑜、涂克、唐云、哈定、江寒汀、应野平、程十发、方增先、孟光、俞子才、谢之光、郑慕康等等众多老师们的无言之诏和循循善诱,严格经受了老师们的精心打磨,以及在同学们共同营造的浓厚学习氛围中刻苦训练基本功分不开。他在上海美专得了海上绢帛重彩一脉的真传。上世纪二十年代擅画绢帛重彩的冯超然把古法传授给学生郑慕康,郑慕康1960年在上海美专任教后,把帛画的重彩古法个别精心传授给学生穆益林。穆益林先生是在冯超然、郑慕康研究、创作绢帛重彩绘画的路上继续往前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现又被学生们和女儿穆昉澜、穆昉昀持续创新向前,并正在不断地弘扬推广,自2012年至2018年,他为弘扬和推广中国帛画艺术身体力行到处奔波,已在国内外14个地区举办了22场帛画展览和在12个地区做了22场帛画专题讲座。




天地皆诗卷四十四——湘西印象

灯光移动,忽然变为满目金山



穆益林先生献身于帛画事业,也是长期得到江南文化浸淫的结果。他说“我儿时生活在嘉兴新塍镇的农村,在我姨母的桑地里放牛、吼田歌、吃桑葚,采了桑叶到柴屋里养蚕,过年时妈妈穿上自己绣的花鞋,我穿上妈妈在膝盖处绣花加固的新裤,小学时我常把母亲刺绣的剪纸花样用铅笔复印在读书的课本上。桑、蚕、丝绸与艺术随时在我们的生活中。”江南文化在穆益林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地烙印,后来他会随意地拿起丝绸材质开始帛画的探索,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在世界丝绸之源的江南,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丝帛是人们的日常用品,江南人与丝帛很亲近。历史上江南的画家随意在丝帛上绘画可以往上追溯数百年,如元代的赵孟頫、明清时期的吴门画派仇英等画家、陈老莲、松江画派董其昌、常州画派恽南田和近代的海派画家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冯超然等都曾在绫等帛上绘画。正是江南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穆益林先生能在传承古法基础上,尽其聪明才智把帛画演变成会产生奇特色变效果的现代帛画,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居住在各种文化碰撞交织的上海,大半生受到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熏陶。他对中外艺术和美术理论博采众长细细咀嚼,在上海大学开设过西方绘画、日本绘画、中外剪纸、抽象画审美鉴赏和对潘天寿、黄宾虹研究等课程,在其他大学教授过造型基础、色彩学、透视学,带领学生搞了不少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任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陈设计首稿方案的总设计师,也任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搪瓷行业的副总设计师,是搪瓷设计的领军人物。开阔的国际视野、广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实践为他帛画创作的独辟蹊径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穆益林先生深知帛画的复兴需要自己应有的担当。他对每幅作品的创作都是精益求精,意境、形式幅幅自别,一幅作品创作时间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两三个月,导致他的作品一画难求。但无疑穆益林帛画今后一定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传世精品。




《天地皆诗卷三十九——忆江南》

不同的角度观看时青山绿水会色变为金山银水



有人称穆益林先生为大师,他感谢大家的尊重但一口拒绝,说自己“仅对古代帛画做了一些传承整理和在现代帛画创作上先行一步,担当了承上启下的应尽责任,在中国帛画复兴的路上只是一颗‘铺路石子’和‘垫脚石’。当代的帛画大师要至少在七、八十年后方能从众多帛画创作高手中凸显”。还有人曾称他为“当代帛画第一人”,他更是不屑地说:“帛画是三千多年的画种,每个朝代的画在当时都可称为‘当代’,但我们的先人有谁会无耻地自称或认可别人称自己为‘当代帛画第一人’?真正的帛画第一人是史前首位在帛上绘画的不知名的祖先,他是我心中的帛画之神!”


穆益林帛画从远古走来,突破人们承袭的纸画审美窠臼,还千古之绝响,给了三千年帛画的一个未来。他的作品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美术评论界普遍给予高度评价。米兰世博会专题举办了“帛画走向世界•国际论坛”,德国慕尼黑大学独立举办帛画音乐会和展览,米兰世博会广场大屏和美国纽约曼哈顿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北京天安门广场大屏都连续介绍穆益林帛画艺术。人们从他的作品中,体验到了古老华夏文明的璀璨历史以及对未来的美妙憧憬。邵大箴先生说:“穆益林以自己帛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古老画种的现代生命力和未来的光明远景,但他不会就此止步,他正在继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方法和在推广帛画艺术方面做出努力。他在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大成功,我们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是的,我们都在期待!





在中国当代画坛,提起穆益林的帛画可谓是无人不晓、赞许一片,三十载孜孜不倦的探索开拓,奠定了现代帛画的领航地位。


帛画是我国古老的画种,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在平面的真丝织品绢、纺、纱、绸、绫上绘制图画,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但后来因纸质绘画的出现而逐渐衰落,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产生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墓中的《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等,堪称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源头。出土于马王堆的西汉时期的帛画“非衣”,证明了中国帛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中国帛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现代帛画开拓者穆益林为之潜心研究30年,开创新路、拓展技法,创造出有强烈色变效果的现代帛画,为继承、发展中国帛画起到了领航作用。



《荷塘印象NO.12——清辉》 帛画



穆益林,1944年10月出生于中国上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对外文化交流部中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上海东方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于196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美术学科学校,得到了吴大羽、程十发、江寒汀、应野平等名师的指导和熏陶,系统地掌握了绘画的基本功和学习了绘画色彩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在中国画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79年,他创作的《台风季节》与著名画家陆俨少同时获上海美术大展一等奖,受到业界的好评。但基于对如何在艺术上独辟蹊径的思考,他有意放弃他熟悉的绘画媒材和表现方法,以寻找新的可能。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他以艺术灵感,当他将绢蒙上一幅损坏的画作拷贝时,绢上产生的虚虚实实、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给予他以强烈的印象,驱使他对丝织品材质的特殊功能产生浓厚兴趣,从此走上帛画研究和创作之路。他发现,古代绘制帛画早有完整的技法系统,纯熟地运用了勾、染、皴、擦、渹、渲、背衬等技法;他认识到,丝绸的透叠性、折光性以及色彩的饱和度等特点,“能使帛画独具非凡的审美价值,一种全然不同于宣纸水墨作画的审美价值。”



《丝路风情卷四——归》帛画



穆益林的艺术成就远不在对古代帛画技法的硏究上,而主要表现于他的帛画创新探索成果。他深知,古老帛画技法的复兴,必须结合新的艺术实践,做“以古开今”的努力,方能达到应有的社会影响。他从熟悉帛画质材、技能特性入手,不断发掘新的辅助性材料,尝试不同颜料混合使用或前后配合使用的方法,深入探索帛的正反两面采用不同颜色、不同形象,以相互折叠的形式进行创作,使帛画随着观赏者的不同角度和光源的变化,显示出画面变化无穷的奇异色彩和帛的肌理色泽。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从题材、技法品种和和表现语言方面拓展帛画的表现范畴,使之不仅能自如地采用工笔、写意、没骨等方法描写人物、花鸟、山水,更从现代审美意识出发,广泛地从其它民族传统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并发挥艺术创造中应有的潜意识功能,在缜密构思的“有意”和偶然效果的“无意”之间,在具像、抽象、意象语言的交错运用中,驰骋自己的才能,享受艺术探索的无限乐趣,创造出不少以色彩饱和度为特点的、富有强烈艺术表现力的现代帛画佳作,如《闹元宵》、《元宵印象》、《天涯客》、《天地皆诗系列》等。透叠法是穆益林在帛画中运用得最为广泛,也是最为熟练的一种表现手法,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帛画艺术的符号。在传统的绘画语言中,重叠的图式是对图中形象的主、次关系的一种表达。而透明性使传统意义上的主与次的等级关系被打破了。透叠法可以说是由新材料带来的新技法,其平面性和虚幻性是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穆益林在《天涯客》系列和《荷塘印象》系列中,将透叠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交错重叠的丹顶鹤或翩翩起舞,或昂颈高歌,虚幻的图像里充满了诗情画意。而满塘的荷花层层叠叠,在天光水色之间漂浮,线与面奏起的是一支支幽静的小夜曲。



穆益林已年近古稀,依然具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自谓现在才真正进入个人风格成熟时期。他将放开胆略,锤炼语言,力求进一步完善。有此等心境,必能拓展出更加完美的现代帛画艺术境界。(节选)





《家庭教师》帛画



《雨中情


《台风季节》纸本水墨



《天地皆诗卷十——故乡三更水》帛画


《天地皆诗卷五十二——空谷凝秋》帛画


《天涯客NO.20——冬至》帛画


《天涯客NO.59——曙霞》帛画


《元宵印象NO.13——春望》帛画



《元宵印象NO.3——元宵夜》帛画



《元宵印象No.5——神灯》帛画



《天地皆诗卷三十六——云端图》帛画



京ICP备2023019024号-1 Copyright 2018-2028

ARTPC.CN版权所有

隐私政策     使用者协议